[人民日报]仪器设备转得欢

时间:2014-11-17浏览:48

 

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实验中心的技术人员在科学仪器前做测试分析。 
  蔡兴洋摄 

  高水平的前沿研究离不开尖端的科学仪器设备,而这些设备往往耗资巨大,每个课题组单独购买既不现实也没必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学仪器设备怎样实现高效利用?请看来自中国科大的报道。

  打破学院和专业壁垒

  建立开放共享的科研“大平台”

  2000年,同其他几所兄弟院校一样,中国科大开始了“985”工程一期建设,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购置仪器设备、改善科研“硬”条件。

  “我们没有拿国家重点建设经费‘撒胡椒面’,而是拿出8000万元建设了四个统一管理、开放共享的公共实验中心,出发点就是希望有限的资金最大化地发挥作用。” 中国科大副校长张淑林说,他们购置了一些各学科急需、通用而分散购置又不经济的大中型实验仪器设备、软件平台等,以逐步建立条件优良、功能配套、管理规范、先进高效的资源公用共享系统,使其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的“总装备部”。

  该校《公共实验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的第一章第一条,就是“提高公共实验中心的综合使用效率和共享程度”。“学校要求各中心必须面向校内外师生全面开放,打破学院、专业的壁垒,全力满足各专业、各行业的实验需求,以此提升本中心服务科研和区域发展的社会效益。”中国科大公共实验中心主任鲁非说。

  截至目前,该校已建成理化科学、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超级计算、微纳研究与制造等六大公共实验中心,购置大中型仪器设备280余台(套),各类仪器总价值约3.5亿元。

  学校搭台,学科群唱戏

  鼓励各公共实验中心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

  据了解,该校对六大中心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学校对各分中心的资产、人员、发展规划、运行服务等进行统一管理,相关学院受学校委托协助管理,各分中心的日常管理实行专家组领导下的分中心主任负责制。

  在公共平台建设最核心的环节——设备采购上,校方把自主权下放给各分中心。分中心设立专家委员会,由学院领导和相关学科教授组成,在前期广泛征询科研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对中心的仪器购置、规划发展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报学校核准。专家委员会平均每2—3年召开一次会议,及时跟进科研工作者对设备的具体需求。

  “在此前提下,各分中心有各自的管理运行制度。”鲁非介绍,“学校‘搭台’,学科群‘唱戏’,这种模式使各个分中心依托所在学院的学科特点,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

  理化科学实验中心是该校最早成立的公共实验中心之一,现有仪器涵盖了对物质结构形貌表征、谱学表征、成分分析和物性测量的多个领域,并已形成完善的管理及功能架构。中心提供便捷的测试服务,学生在实验室或宿舍就可预约实验和接收实验结果;通过讲座、上机培训、对竞赛提供仪器技术支持、多媒体课件、网站等提升学生实验科学的兴趣和实验技能;通过建立稳定的专项基金,支持青年技术人员对仪器功能进行拓展和性能提升,鼓励年轻技术骨干参加国内外的相关技术交流和培训,定期组织实验技术研讨;在服务社会方面,中心可出具公证数据,接样、副样保存、测试条件确认、检测、校对及报告签发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生命科学实验中心是在师生心中的“高大上”,其主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仪器测试中心共有1100多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全透明玻璃格局,清爽明净,配备了高端的空气净化系统和气体消防系统,仪器设备总价值约8000万元。

  “我们的‘透明’不仅仅体现在外观上,还体现在自主研发了智能化、信息化的实验仪器共享管理系统,实现对中心的‘透明化’管理。”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胡兵说,这套管理系统记录了丰富信息,具备用户管理、预约、计费管理、仪器管理、生成统计报表、重要事件管理等六大功能,使中心的整个管理流程顺畅而高效。

  量身定制评价体系,业绩单独考核

  建立高水平的技术支撑队伍

  中国科大教授俞书宏是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他的多篇论文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和学术媒体选为研究亮点或封面论文、热点论文。2012年,俞书宏研究组关于“合成哑铃状纳米异质结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他说:“工程实验中心龚明老师对透射电镜技术的优化,使我们实现了对纳米尺度研究对象的元素分布位置的准确定位。”

  在长期实践中,龚明发现,现有的场发射透射电镜和小靶面能谱仪系统中,其能谱图像空间分辨率一般只能达到100纳米左右,限制了对纳米材料成分像的精确表征,国外通过引入昂贵设备来解决这个问题,成本很高。他反复思索,通过研究不同光路下各种工作参数对电子束束斑尺寸和束流大小的影响,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终于将透射电镜中小靶面能谱仪元素成分像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将近2个量级,使纳米离子组装体、纳米异质结等成分像精确表征成为可能。

  “龚明对科研仪器的钻研精神是我们鼓励和提倡的。”鲁非表示,“一名优秀的公共平台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对仪器的管理,更多的创新在于对仪器功能的拓展和开发,帮助科研工作者解决实验过程中各种具体的‘疑难杂症’。”

  “专业化的理念不仅仅是体现在仪器及硬件上,更应该体现在队伍的建设上。”张淑林介绍,该校将公共实验中心的工作人员纳入专门的支撑队伍建设,为他们量身定制专门的评价体系,单独对其职称与业绩进行考核,学校还专门设立了仪器设备性能开发基金,激励他们专注于对仪器的性能拓展和功能开发研究,从而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

  目前公共实验中心已拥有专职技术人员126人,其中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25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到62%。

  高水平的技术支撑队伍,使得科大的公共实验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包括测试样本、解析样本数据和结果、提供仪器使用的培训指导等多样化专业服务。

  “当今学科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各种跨学科研究的开展使科研对公共平台的依赖性更大。可以说,几乎我的每项研究都离不开学校的公共实验平台。”俞书宏说。

  中国科大的公共实验中心不仅为校内师生的科技创新服务,还面向社会开放共用。据张淑林介绍,该校公共实验中心平均每年为外单位提供约3000人次各类测试服务,测试样品2万多个,服务机时3万余小时,有效支持了当地的科教事业和企业发展。

 
 
 

人民日报-.jpg
【人民日报】:集中经费、统一管理、开放共享,在中国科大--仪器转得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