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加强生命、工程等学科公共实验平台建设

发布时间:2012-05-21

     为进一步促进生命、工程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移转化,学校大力加强实验动物中心和微纳加工中心等公共实验平台建设。公共支撑体系的建立,为我校形成了支撑创新发展的“水龙头”,使全校师生可方便、有效的获取和使用各类学术资源,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双提升。

为进一步促进生命、工程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移转化,学校大力加强实验动物中心和微纳加工中心等公共实验平台建设。

 

     从2010年开始,学校陆续投入资金改造升级实验动物中心,目前已初步建成面积5000平方米的大型SPF级动物饲养系统,包含4个万级净化屏障区域,30套标准IVC笼位系统,9000个IVC笼位,在养动物达2万只,为近30个独立研究小组提供支撑。实验动物中心的建设有力支持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为我校临床医学研究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微纳加工中心的建设是为了促进微电子器件、纳米技术和精密加工等领域交叉学科的研究发展,目前在学校西校区设计规划建设的微纳加工中心将包括净化实验室1000多平米,其中一半为100级洁净间,各类微纳加工设备将配套工程、信息、材料等学科交叉实验平台600平米,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高校中一流的微纳加工平台。平台预计2年后建成,届时这些实验平台将成为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生物医疗、能源环境、纳米科技等多个学科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基地。微纳平台建成后将有能力同时支持超过40个课题组进入平台开展研究工作,同期培训和容纳超过100名学生,将有力地增强学校在高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能力,促进前沿学科与高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

 

     2000年至今,学校先后投入4亿元组建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和材料科学及超级运算等五个教学、科研公共实验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设备总资产超过2.5亿元,十万元以上各类仪器设备达260多台(套)。自建立以来,公共实验中心在服务能力、人才培养及支撑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创新实践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实验中心每年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物质结构分析、工程与材料、生物及信息技术等课程,2011年开设课程33门,选修的研究生、本科生人数超过2600人;同时,还为学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等国内外知名赛事提供仪器和技术支持。截止目前,已有两项教学成果分别获得2008年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和2010年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近几年,公共实验中心提供的测试服务机时年均增长率超过20%,为学校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年,公共实验中心为校内用户提供测试服务机时14.8万小时,测试的总样品数15.8万个。“十一五”期间,在公共实验中心进行的科研课题达500多项,涉及的SCI、EI论文超过700篇,其中三分之一为高影响因子论文。公共实验中心还积极服务社会和地方建设,2011年为社会提供测试服务近3000次,服务机时2万多小时,测试样品1.7万个。

 

     公共支撑体系的建立,为我校形成了支撑创新发展的“水龙头”,使全校师生可方便、有效的获取和使用各类学术资源,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双提升。

 

                    (公共实验中心 党政办公室)